为进一步践行护理人文精神,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《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(2024-2027年)》号召,在今年5.12国际护士节前夕,我院护理部组织策划了“我的护理故事”主题征文活动。全院护理同仁积极响应,用文字记录下临床护理实践中的人文故事,抒发护理人文情怀与感悟。现将优秀作品进行展播。
这一次,让我更懂你

消毒水的气味第一次让我觉得刺鼻……
清晨6点的病房走廊,我习惯性抬手想看腕表,却触到蓝白条纹的病号服。床头监护仪规律作响,输液架上葡萄糖正匀速坠入透明软管,这些曾是我最熟悉不过的日常,此刻却像被装进万花筒的碎片,折射出全然陌生的光景。
当B超探头第三次扫过右下腹,显示屏上巧克力囊肿特有的“磨砂玻璃”影像,刺地我眼眶发烫。医生用平静的语气说道,“需要手术,但可能影响卵巢功能”,我的大脑瞬间空白,耳边嗡嗡作响。我终于明白,患者反复询问同一个问题,不是“听不懂”,而是“不敢信”。医嘱单上“宫腔镜+腹腔镜手术”几个字好像逃离了页面,自顾自地颤抖。尽管知道只是微创手术,但当我亲手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下名字时,感受到的却是水笔从未有过的重量,原来同意书的边距设计得这样狭窄,墨迹总要晕染到条款之外。
疼痛是一场颠覆认知的“生理教育”。过去,我熟练地记录着患者的疼痛评分,却从未真正理解“评分背后的沉默”。当刮片触碰到身体,我本能地蜷缩起来,却发现连呼吸都会加剧痛苦。那一刻,我突然想起,曾经的自己,一次次对患者说着“忍一忍,止痛药有副作用”。原来,“忍”这个字,如此残忍。疼痛不是数字,而是剥夺尊严的利刃。我看着时钟指针跳动,手心渗汗,胃部痉挛。这种焦虑无法被“良性的概率很高”缓解,却能因一句“我陪您等结果”而获得喘息。我数着天花板上的菱形格纹,突然想起在手术室实习,当时患者问我会不会疼,我公式化地回答,“全麻状态下不会有痛感”。此刻,身下的金属台面寒意料峭,麻醉面罩扣下的瞬间,终于读懂那个眼神里未说出口的惶恐。
这场角色互换好像一面镜子,照见我曾以为“正确”的护理中,藏着多少傲慢与盲区。过去,我只是一味记录患者的“焦虑”,如今,我会握紧她们的手,“我第一次做这种检查时也很害怕,您愿意和我聊聊吗?”“这不能完全消除痛苦,但我会陪您等它过去”。
生病是一场孤独的修行,而护理的本质,是让患者在这场修行中听见回响。当重新穿上护士服,回到病房,我不再背诵指南里的统计数据,而是靠近我的患者,看着她的眼睛说道,“我曾经和你一样害怕过,我们无法预测未来,但我会陪你把每一步走稳”。患者激动的泪水,落在我的手背,这温热的泪水终于让我真正理解了特鲁多医生“有时去治愈,常常去帮助,总是去安慰”的真正内涵。我没有因此更“专业”,却更加“完整”。如果有一天,我的护士生涯能够被评价为“充满温度”,那一定是在此刻悄然启航。这一次,让我更懂你。
(乳腺血液放疗科 李磊)